新华网:突破地理和季节限制,气膜馆助力冰雪运动发展

2022-03-30

 随着“北京2022”字样的烟花在国家体育场上空消散,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两场冰雪盛会正式落下帷幕。但这没有消减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越来越多人走上冰场和雪场,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两场盛会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在全民健身的新舞台上,继续演绎着“一起向未来”。

  在南京旱雪馆,北京冬奥会前后,就有不少当地市民来这里切身体会了一把冰雪运动的乐趣。正如国际奥委会体育总监凯特·麦康奈尔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所说:“必须承认,北京冬奥会的各项设施非常棒,所有设施运行得很好,这不仅是奥运遗产,中国正在为冬季运动建立真正的遗产。”

  据了解,在2022北京冬奥会前,南京旱雪馆陆续完成了保障单板滑雪大跳台国家集训队、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国家集训队、跨界跨项单板滑雪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国家队集训任务的使命。而在赛后,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南京旱雪馆至少会以冰雪运动遗产的“身份”,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得到进一步提质升级的机会,持续为“全民上冰雪”提供优质的运动空间,极具使用价值。

  和南京旱雪馆类似,位于河北承德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的国家圆盘滑雪滑冰机气膜训练馆和气膜越野滑雪赛道,不仅赛前还是赛后,都在助力中国冰雪运动发展。

  据介绍,圆盘滑雪滑冰机气膜训练馆又称“大转盘”,是北京冬奥会特色场馆之一,采用约顿气膜空间营造技术,室内无梁无柱、四季恒温、节能环保,符合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冰雪运动训练场景,为国家滑雪队队员的高效训练、迎战冬奥提供了服务保障。

  气膜越野滑雪赛道则被称为“陆地雪洞”,是指气膜保温封闭赛道,在7.5公里越野滑雪赛道上选择2.5公里段,加装保温气膜和制冷通风系统形成闭环,内部气温可以保持在零下6摄氏度到零下8摄氏度,可实现“非雪季廊内积雪不化”的效果,为运动员增加了60%的上雪时间。这一赛道的投入使用,为中国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运动员提供了非雪季的训练保障。

  这些雪上项目训练基地所采用的灵活的装配化结构,使冰雪运动突破了地理和季节的限制,不仅保障了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更为全民参与冰雪运动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

  如今,随着两场冰雪盛会的落幕,如何用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遗产,做好奥运遗产的传承和再利用,正成为一道考题。

  “冬奥场馆设施是北京冬奥会的有形遗产,除了举办赛事外,还能为老百姓持续提供全民健身场所,让更多民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孙葆丽说。

  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曾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北京冬奥会的热烈气氛,让无数人“种草”了冰雪运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推动了冰雪竞技和赛事的举办。各地将冰雪运动纳入教学体系,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国冰雪运动行业规模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22年冰雪运动核心市场规模为713.9亿元(人民币,下同),2025年将达到1245.5亿元。

  这是一座“富矿”,但其制约因素也十分明显。众所周知,发展冰雪运动,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受制于季节因素,这些项目一般只会在“冬季”开展。

  但随着“后冬奥时代”启幕,这些“冷”运动仍持有“热”流量,如何让冰雪运动的热乎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持续下去,合适的场地成为关键之一。而气膜冰雪场场馆的应用,无疑为解决场地这一“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